《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它是儒家的原始经典。
《论语》一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心思想——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孔子全部理论的核心,是孔子心目中为人、处世、治学、为政的最高准则。所有关于“礼”、“乐”的规范,都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理想而服务的。《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在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部经典能对中国人有如此之大的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至今仍然闪烁着穿透历史迷雾的智慧之光。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孔子富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礼治德政,为实现抱负,曾仕鲁,并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它的思想不仅主导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远播海外,受到各国的尊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起源和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他们重在“社会的道德实践”,主要属于政治儒学,二是宋明理学,包括程(程颢、程颐)朱(熹)学派,陆(九渊)王(守仁)学派,还有胡宏、刘宗周为代表的另一个学派。他们重在“人伦的心性修养”,主要属于伦理哲学。
另外,有“现当代新儒学”之说,是指自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谓为新儒家三圣)以来,承接宋明理学,上溯先秦儒学,并对照于西方文化传统,面向现代社会,采用现代学术话语,整合重铸而开启了的新儒学传统,可以说是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子夏①问孝。子曰:“色②难。有事,弟子③服其劳;有酒食,先生④馔。曾⑤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注释]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
②色:脸色。此指好看的脸色。
③弟子:晚辈。此指儿女。
④先生:长辈。此指父母。
⑤曾:副词,相当于“难道”。
[今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事时,儿女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先吃。这难道就是孝吗?”
[解析]
《大学》讲:“诚于中,形于外。” 儿女对于父母,有深爱笃孝根于中,才会有愉悦和婉之色著于外。凡事皆可以勉强,而脸色表情实难伪装;一时一事或可掩饰,时时事事则决不可能。我们对于父母,只有时时敬爱,才可能时时呈现和悦之色,脸色像一块试金石,孝与不孝,观之可知,因而孔子说“色难”。至于有了事自己去承当,有酒肉让父母吃,这是养父母之身,属低层次的孝,谈不上难。
子游问孝,孔子言“敬”,子夏问孝,孔子言“色难”。色难,其实是爱之不深;有深爱,色自然不难。一爱、一敬,实行孝之本。圣人之言,真正是微言大义、透彻究竟,真正是彻见了人生真相后的至言。行孝,一定要在爱和敬两个字上下功夫。
学本章圣言,我们可悟得一个修孝的善方法。即,日常侍亲时,我们应时时注意内观自己的心、返观自己的脸。当对父母的一些言虑举动有不满而心生怪怨、脸露愠色之时,要当下醒觉,赶快反省纠正,进而深深地检讨忏悔,保持婉容。父母是凡人,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过失,一旦上了年纪,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多数老人都会变得越加唠叨、计较、委琐、固执,易猜疑、易生怨、易反复、易出错,所谓“人老百样丑”。如果老人再患上病,尤其是久治难愈之病,那问题就更严重了。这个时候,他们更需要体贴、抚慰、关心、理解。做为儿女要完全包容他们,坚决涤除嫌弃心,以一颗无尽的感恩心无微不至侍奉好老人。父母有过失确需劝谏时,也要和风细雨、推心置腹,所谓“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弟子规》)。如此久久,我们的孝德自会日益增上,我们的人生也自会越来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