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马治东 中共府谷县委书记
府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设富昌县,后唐改设府谷县,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境内遍布着五千年仰韶文化的遗迹,散落着四千年龙山文化的碎片,流淌着三千年边塞文化的血脉。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守卫中原、抗击外夷的边关前哨,也是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融合之地,由此形成了黄土文化和草原文化交汇的历史文化现象,涌现出为国戍边、保境安民的折家将英雄人物。
在经济繁荣、文化鼎盛、科技领先的宋代,遭逢气候小冰期,北方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厉兵秣马,大举犯境,逐鹿中原,大宋边关烽烟四起。澶渊之盟、好水川之战、靖康之耻,加之改革变法失败,让这个清明上河图里繁荣富庶的国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疾风知劲草,国难思良将。世代镇守府州具有蕃族血统的折家将从唐末到南宋,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历经十几代人,仅凭府州一隅之地顽强抗击辽、西夏的进犯,并参与了抗金战争和平定宋江方腊起义。折家将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精忠卫国,为大宋王朝做出了英勇牺牲,书写了悲壮浓烈的爱国主义篇章。
折家将世代守边、精忠报国,是爱国主义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三百年一脉传承、文献资料丰富的折家将文化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县乃至陕北地区重要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折氏文化研究会在资料搜集、史料考证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编辑出版了《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为我们深入研究折家将文化奠定了基础,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折家将文化研究之风蔚然兴起。同时,折家将这种忠勇爱国、不畏牺牲的精神已成为府谷人的一种文化符号,历经岁月积淀,演化为新时期“宽厚、务实、争先、共享”的府谷精神,激励着我们开拓创新,奋勇前进,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铸就一个又一个辉煌。
发展为要,文化为魂。我们将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更加充分地发挥历史文化底蕴的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促进府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姜锡东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任
(一)折氏有什么资质能够世袭
从折氏的立场和角度看,折氏家族早就居住府州,在唐末五代就已经是当地名门望族、最高权威;除府州知州由折氏独居外,许多文武要职是由折氏及其族人、姻亲担任;折氏族坟、陵庙在府州。这些要因,都决定了折氏在北宋建立后仍然渴望持续不断地世袭担任府州知州以维护家族根基和利益。能否达成,这取决于内因和外因。从折氏家族内部细看,主要有三条成功原因:
第一,内部团结。从古今中外的历史及其规律来看,任何家族,不论大小,其内部都会存在各种矛盾。府州折氏作为一个300多口的大家族,内部难免也有矛盾。然而,稽诸现存史料,都不见府州折氏家族内部有任何明显冲突、严重矛盾的记述。
第二,有一定的自保实力。府州折氏家族人口少算时共有70余人,多算时共有300余人,但其“部曲、姻戚、门生、故吏”数以千计,在府州当地的势力无出其右者,无人取于轻忽冒犯。在宋代的官员中,家族人口多达70、300人者并不多见,折氏算是一个大家族。折氏通过婚姻网络,把家族势力进一步扩大……宋代罕见,其势力谁敢小觑……因府州城依山临河而筑,易守难攻,要守住它还是相对容易一些,这也从物质上增强了府州折氏的军事实力。
第三,从不反叛北宋中央。府州折氏从宋太祖起至宋钦宗止,对北宋中央始终忠贞不二。作为北宋防御契丹、西夏的突出据点,孤悬河外,屡抗大敌,功绩卓著,为国屏障,不愧“忠勇”之旗号。
(二)北宋中央为什么允许府州折氏世袭
我们知道,北宋历朝皇帝个个小家子气,对谁都不放心,对谁都猜疑有加,确是天威难测。对各级文官武将的防范、监督、制衡,层层叠叠,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对府州折氏,自然不可能毫无猜忌和防范。府州折氏能够世袭知州,独树特例,主要是府州折氏具有上述三大特点和内因。不过,外因也很重要,有时外因会有决定性作用。对此,陈君愷先生在《北宋地方世袭政权府州折氏与中央政府关系初探》论文中,对折氏世袭与中央的互动关系已有颇为精彩的论述。在此,新补充指出一点:北宋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不足。经过五代和北宋初期的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北宋中央政府对地方军队和民众的控制力比唐末五代有了巨大提高。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相反的一面,即北宋中央的控制力并不是可以无限扩张延伸,它有一定的限度,存在许多中央控制力薄弱甚至没有到达的地方。北宋中央的控制力,与地方州县与中央的距离、交通的便利、财力多寡、派驻文官武将和军队的数量成正比,与地方势力的强弱成反比。……在控制力能够充分达到的地方,可以追求统一。在中间状况,在控制力虽能有所到达但并不充足之地,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就府州来看,与京师开封距离较远,交通条件较差,从这两方面来看,北宋中央政府对府州民众的控制力是比较弱的。中央派驻府州的文官势力比较弱,府州地方折氏家族势力比较强,因此,中央政府对府州民众的控制力比较弱。北宋中央政府在府州唯一占据绝对优势的是财力,但因需求广大,北宋中央政府整体上始终面临财政压力,不可能对府州支付太多。总之,折氏世袭府州知州,原因很多,但北宋中央政府对地方、特别是对比较偏远的府州控制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前有宋夏交恶的惨痛教训,北宋中央政府对待府州折氏确实格外慎重。
从北宋府州折氏与中央、内因外因来看,折氏素质优良、尊重中央、功勋卓著,中央尊重府州折氏,这种上下内外的友好互动结合,共同铸造成折氏的忠诚丰碑。
3、王善军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西夏军中的作战对象
折氏家族的业绩,首推对西夏的抗击。终北宋一代,折氏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1.李继迁
李继迁(963-1004),党项人,宋朝赐名赵保吉。太平兴国七年(982),其兄李继捧封图归宋,继迁不服,留在故地,抄掠宋朝边境。其孙元昊建立西夏国后,追尊为夏太祖。
至道元年(995)至至道中(996),折惟正“所居里时,与迁贼(李继迁部)接境,临阵交锋,□□□□□月,朝廷嘉其功効”。
咸平二年(999)秋,河西黄女族首领蒙异保及府州所辖熟户啜讹等,引李继迁之众犯麟、府境。折惟昌、折惟信兄弟及其从叔折海超率兵迎击,夏兵众多,宋军势孤,“惟昌臂中流矢坠马,摄弓起,得裨将马突围出”,折惟信与折海超阵亡。其后,李继迁联合契丹,对府州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攻击。
2.夏国主嵬名元昊
嵬名元昊(1003-1048)为西夏开国君主,骁勇好战,经常亲率军队与宋朝作战。嵬名为西夏皇族姓氏,元昊祖姓拓跋,唐代赐姓李氏,宋真宗时又赐姓赵氏。宝元元年(1038),元昊自立,改姓嵬名,定为皇族之姓。
庆历元年(1041),嵬名元昊亲率大军攻麟州31日不克,转而围攻府州。折继闵指挥士卒守城,坚持月余。西夏人马损失惨重,只得退兵。继闵乘势出击,俘敌数千人。虽然当时宋朝所派官员闭城不战,折继闵在遵守上级命令的前提下充分防御,使得元昊无机可乘,不得不解围而去。
3.皇族察哥郎君
察哥郎君为夏崇宗乾顺之庶弟,在西夏重用皇族的国策下,成为西夏统率主力部队的高级将领。
宣和元年(1119),统领六路边军的童贯迫使西河经略使刘法出兵伐夏,夏国主之弟察哥郎君率三路兵迎战。当时宋廷方面,命麟、府二州随军出战,双方战于统安城,宋军大败,死伤甚多。而折可存因杀敌有功,升任閤门宣赞舍人。
4.梁太后
梁太后(?-1085),西夏惠宗李秉常生母。秉常年7岁嗣位,梁太后摄政,直至病死仍掌实权。
元祐六年(1091)二月,折克行会诸将出折水川与夏兵鏖战,大破之,斩获千级有奇。时西夏寇境,折可适斩杀其守烽人,使得烽火不传,故突袭而大破尾丁硙,斩获万计。回军途中,遇西夏军追击,亦败之。其后,西夏军不堪受辱,大举来攻,自后楼铺逢游骑,转战至马岭。又设伏于洪德川,伏发,夏军大乱,梁太后逾山而遁。
绍圣四年(1097),西夏梁氏频繁内侵,三月“庚午,夏人大至葭芦城下……辛巳,西上阁门使折克行”入羌地应援,“破夏人于长波川,斩首二千余级,获牛马倍之”。折克俭亦随行此战。
5.万保移埋没
咸平二年(999),李继迁之党万保移埋没来攻府州,折惟昌与宋将宋思恭、刘文质败之于埋井峰。
6. 钤辖吴埋堡等
元丰五年(1082),宋出五路大军讨西夏,战三角岭,鄜延路统将种谔收复米脂城,其间欲自安定堡运粮草于军前,西夏军诱使宋军抵达蒲桃山,折可适独出击败之。四月,折克行破夏军于青冈岭。九月又破于厮罗川。六年二月,击夏军三角川,斩钤辖吴埋堡等。同年,折克禧“从麟府路军马张世矩败西贼于浪王新堡”。
7.大将咩保吴良
元丰四年(1081),折克行将子弟兵三千从征西夏。退军途中,西夏大将咩保吴良率万余骑兵来追。克行自请殿后,大破之,斩咩保吴良。后数次出征西夏,“与西人战大小百七十遇,未尝丧败,掳获钜万万”。
8.统军嵬名阿理
绍圣二年(1095),西夏军出没葫芦川,折可适率兵日作筑、享将士,使之不疑,夜出劲兵挠之,数十日后西夏军遁去。时宋廷密诏折可适,欲使其拉拢夏统军嵬名阿理及其监军昧勤都通,此二人“皆西界用事桀黠首领也”。折可适知其意,而后夜半叩其驻地,围匝,使得二人大惊,求保其性命,折可适以宋恩慰谕,俘其家族部凡三千余人,皆许以不死。此乃折氏不战而胜。
9.左厢钤辖令玉儿等
绍圣五年(1098),折克行掩袭夏军于鸟浪娘部,生擒西夏左厢钤辖令玉儿、没崖及副钤辖兀勒香等多名部族首领。
元符二年(1099)正月,折克行大破西夏兵于藏才山,活擒西夏钤辖哩旺扎布;同年,主持进筑河东八城二寨,打通了麟州路与鄜延路的交通要道。
10.西夏属部酋长
元丰六年(1083),折克禧又败夏军于真卿流部。同年春,有西夏属部进犯麟州,折克俭以矢石克之,“诛获百余级。招降耆倪数百户,夺畜产千记”。
元符二年(1099)夏部族以数千骑围困婴城,“诸将失色”,唯折克禧单枪匹马,“免胄而出”,再现先辈折可适独战西夏军之雄风。他以宋开国初“下宽大之诏,将所削地复以”其部落为理,力使“虏气丧慑”,败兴西归。
大观(1107-1110)、政和(1111-1118)十余年间,夏人酋长且为“酋之桀黠者”女崖频繁率众侵扰宋西北边境,致使边地动荡、民不聊生。时折可存设奇谋,以不足百人的伏兵,生擒女崖,边境遂宁。
11.不明将领
熙宁三年(1070)至四年(1071),“西夏叛盟,朝廷命将出师”。西夏军寇庆州,宋廷诏种谔合鄜延、河东路大军,城罗兀以牵制之。折继祖以所部为先锋,遇西夏兵于开光川、尚堡岭,再战皆利。折可柔、折可俭等折家子弟兵深入敌帐,降部落户八百。种谔担心夏军抄袭粮道,即以三千人属折克行,战葭芦川。折克行奋勇先登,诸老将愕曰:“真太尉子也。”
绍圣三年(1096),折克行击西夏军于遮没,大败之。九月,青冈岭又破之。是月,夏军犯鄜延,折克行统兵牵制。时孙览帅太原,议城葭芦,以复故地。折克行出界遇西夏军于没击浪,随后于津庆川大败夏兵,斩2800余人。
从绍圣四年(1097)到五年(1098),折克俭两次随军出征西夏,所获甚多。其中绍圣五年折克行则于青冈岭等地4次击破夏军。
崇宁三年(1104),西夏军围攻镇戎,折可适先声夺人,攻占险要之地。夏军一路回避,欲绕开折家军进兵,转至银冶关,正遇折家军顿兵瓦亭寨,遂一日而遁。当时,环庆向朝廷请命,欲乘西夏军无功而归、气沮疲乏之际追击之,朝廷命折可适所属的泾原之师与环庆会于灵州川,环庆失约。折可适当机立断,命分兵迎战,以出其不意之谋迫使西夏军仅能依山自保,俘斩几千人,而首领居三分之一。
折氏数代与西夏作战,前后达百余年,西夏骑兵始终未能东逾黄河。正因如此,西夏对折氏恨之入骨。但由于宋朝的软弱,折氏也未得善终。夏军在袭取府州后,把多年的积怨倾泻于折氏祖坟,戮尸骨,夷坟茔,无所不为。

4、李裕民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折家将最大的特点是十世为将,绵延二百多年,堪称中国之最。
从折宗本为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开始起家(其传授世系如下:折宗本——嗣伦——从阮——德扆——御卿——惟昌——继闵——克行——可求……彦质),到第十代彦质(约1080—1160)任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
在中国,世代习武者甚至多,习武而成为武将者占的比例就少了,世代为武将者尤其稀少。在宋朝,三代为将名列《宋史》者有十来家,著名的有以石守信为代表的石家将。侯益为代表的侯家将。高继勋为代表的高家将,种世衡为代表的种家将,姚兕为代表的姚家将,王光祖为代表的王家将。四代为将的就很少了,有以曹彬为代表的曹家将,苗授为代表的苗家将。五代为将大概只有杨业一家,然其最主要的将领实际就是杨业、延昭、文广三代。六世为将者,仅有以高琼为代表的高家将。七世以上就找不见了。
再看秦、汉以来的历史。秦的两位名将,王翦传三代,子贲、孙王离。蒙骜传三代,子武,孙恬。
西汉名将李广,传三代,子当户,孙陵。
东汉,以耿弇为代表的武将世家,传了五世。
窦融传六代,这应是秦汉时期武将世家的最高纪录。具体世系如下:
窦融——穆——勲——宪——章——唐
三国名将陆逊传三代,子抗、孙机。
晋朝,大将周访传五代,子抚,孙楚、曾孙琼、玄孙虓。大将朱腾传三代,子宪、斌、绰,孙龄石、超石。
唐代名将薛仁贵传四代,子讷、楚玉,孙嵩、曾孙平。第五代薛从已无从军经历。
大将康日知传四代,子志睦,孙承训、曾孙传业。大将史惟静传四代,子勒,孙播,曾孙用诚。
五代时期,大将史敬思传三代,子建瑭,孙匡翰。
明代,大将马芳传三代。许贵传四代,子贵,孙宁,曾孙泰。姜汉传五代,子奭,孙应熊,曾孙显祚,玄孙弼。鲁鉴为代表的鲁家将,凡六世为将,大概是明代的最高纪录了。鲁氏系少数民族,世守庄浪卫,史称“世守西陲,有捍御功,”“保功名,称良将。”,情况与折家颇接近。其世系如下:
阿实克图衮布沙克嘉——沙克嘉——鲁鉴——麟——经——瞻
以上粗略翻一下正史的记载,可以看出,超过三世为将者为数不多,达到六代的只有寥寥几例。至于十世为将,目前仅见折家一例,称之为中国历史之最,我想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中国有句古话:三世为将,道家所忌。上述例子已是明证。现在有三个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将门超过三代的很少?我想大致有几方面原因。
其一,名将的子孙不可能个个都是天才,当强敌来临,在名将光环笼罩下的子孙,往往被委以重任,带兵出征,以失败告终,世将就此结束。如秦将王离被项羽所擒,汉将李陵被匈奴俘虏,晋将陆机战死,宋将种师道不敌金兵而亡。
其二,一些名将因为名声太高而遭忌,专制制度下的皇帝,在没有上台以前会重用名将,在统一王朝建立以后,立即下手整肃,如汉初杀韩信、彭越,明太祖大杀功臣,故汉、明初期,很难找见三世将门。岳飞与子被害死,其第三代就改从文了。
其三,有些名将后世手握兵权,权欲熏心,试图割据称王,如宋代吴家将第三代吴曦,为称王而叛宋降金,最终被杀,吴家受到牵连,从此一蹶不振。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在以上历史情况下,折家将却能独树一帜,连传十世,历时二百多年,创中国历史的最高纪录?宋代和汉、唐相比,武功不竞,对武将控制最严,为什么这个最高记录偏偏产生在宋代?宋代不许世袭,而折家却世袭府州知州?
这是特殊情况下的产物。首先是政治地理环境,宋与汉、唐盛世相比,北方边境大幅南移,府州(今府谷)与相邻的麟州(今神木)属宋,同处于三面受敌的状况,北有辽,西、南为夏,仅东与宋内地相连。这里,战事不断,尤其与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为了保卫家园,必然会催生出一批将领来。
其次,这里是多民族杂居之处,主要是党项族和汉族,党项族居多,要组织、领导党项族抗战,不是同族人是很难胜任的,而折家就是党项人,而且是党项各家族中最强的一支。
第三,他对中原王朝非常忠诚。后晋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契丹要将折家迁到辽东,折家不愿受奴役,起而反抗,投奔中原王朝:后汉、后周、宋。折家又与党项族中李氏(后改姓赵)为死敌,李氏先是割据一方,继续而建立夏国,时时想攻占麟、府,折与其势不两立,因而倍受宋廷信任。府州党项在夏的猛烈下损失惨重,折请求朝廷内迁。中央政府部分大臣也有放弃麟府的想法,后经调查研究,权衡利弊,决定继续留用折家,并增派重兵,确保麟、府,万无一失。
第四,宋大部分地区,在宋、辽澶渊之盟后,长期处于和平状态,这样的环境里,当然不可能产生武将世家。宋、夏战争频繁,主要在西北部,那一带基本上任用汉人作知州,不许世袭,虽有少数将门世家,但不超过三四代。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处于同样地理环境的丰州王家、麟州杨家,仅仅传了几代、数十年?
丰州王家为藏才族,属党项族的一支,本有十多万人,兵力颇强,但从开宝二年(969)王甲知丰州,三代以后的继承者“多年少不习边事而威望不振”,各个家族不听从他们的命令,到庆历元年(1041),丰州被西夏攻占,知州王余庆被杀。
麟州的杨家分成两支,杨弘信长子杨业迁至并州,次子重勋知麟州,因为杨业在北汉,因而与后周、宋的关系,时好时坏,宋对他的信任度不高。加之杨家是汉族,起不了统率当地少数民族的作用。开宝五年(972)九月,将他内迁宿州,也不让其子杨光扆继任知州,只是以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孙杨琪开始“好儒学”,到曾孙杨畋迁洛阳,世传将家到此终结。

5、周伟洲 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陕师大)教授
在21世纪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的今天,中国各民族的关系早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基本上消除了民族不平等,逐渐建立新型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但是“民族融合”不仅没有停止,而是以比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更加迅速的向前推进。这种“民族融合”已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有本质上的不同。它不仅基本上消除了强迫同化的因素,而且其融合的主体是近现代形成的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不是大民族融合、同化小民族。因此,那种害怕今天重蹈历史上汉族融合、同化其他少数民族的心理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内各民族,包括汉族都是在现代化、全球化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形势下,不断地改变、发展着自已的文化,共同接受新的先进的世界文化,而不断趋同和融合;即是说,中华民族一体性不断的加强,各民族的国家意识的不断加强,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现代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是任何人或事物都阻挡不了的。

6、夏涛 河北师范大学博士
有学者认为,佘太君本姓“折”,是“折德扆女”,其证据有以下几点:
清毕沅《关中金石记》: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毛友撰,宇文虚中正书,在府谷县狐山堡南。叙折太君事。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杨业妻,德扆之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
清李慈铭《荀爽斋日记》:杨业娶府州折德扆女。今山西保德州折窝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即杨业妻也。
清康基田《晋乘搜略》:《山西通志》曰:保德州南四十里折窝村有折君墓,即杨业妻,折德扆女也。又:岢岚州掘地得石,拭之为杨氏墓碣,载折太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