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论语》选解(二十三)
来源: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6-11-21 17:11:35   作者:蔺振华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它是儒家的原始经典。

《论语》一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心思想­——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孔子全部理论的核心,是孔子心目中为人、处世、治学、为政的最高准则。所有关于“礼”、“乐”的规范,都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理想而服务的。《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在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部经典能对中国人有如此之大的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至今仍然闪烁着穿透历史迷雾的智慧之光。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孔子富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礼治德政,为实现抱负,曾仕鲁,并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它的思想不仅主导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远播海外,受到各国的尊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起源和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他们重在“社会的道德实践”,主要属于政治儒学,二是宋明理学,包括程(程颢、程颐)朱(熹)学派,陆(九渊)王(守仁)学派,还有胡宏、刘宗周为代表的另一个学派。他们重在“人伦的心性修养”,主要属于伦理哲学。

另外,有“现当代新儒学”之说,是指自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谓为新儒家三圣)以来,承接宋明理学,上溯先秦儒学,并对照于西方文化传统,面向现代社会,采用现代学术话语,整合重铸而开启了的新儒学传统,可以说是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子曰:“道①千乘②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注]

①道dǎo:领导,治理。

②乘shèng: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

[译]

孔子说:“治理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慎重、敬畏地处理政事,恪守诚信,节约用度,爱护人民,不在农忙时间役使百姓。”

[解]

秦汉以前国的概念不同于今天的国,是指天子治下的一个大的行政区域。千乘之国,是一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如何治理好这样一个国呢?孔子告诉我们,其要道有五:

第一是“敬事”。“敬”一词在《论语》中经常出现,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源于远古祭祀时人们对天地鬼神的尊敬、畏惧和崇拜,后转化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内在情感。“敬事”两字告诉我们,领导一个国家,治理一个地方,首先要有敬畏心,极为慎重地处理好每件政事,而不敢有半点怠忽之心。有了这样的态度,才有可能把一个国家和地方治理好。

第二是“信”。治国者只有讲诚信,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孔老夫子曾说,治国最重要的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若必不得以而去,则“兵”“食”皆可舍,唯“民信”不可无。如果老百姓对政府有信心,能和政府上下同心,那还有什么危难险阻不可度呢?

第三是“节用”。就是节约用度。政府的财政来自于税收,来自于民间,所谓是民脂民膏。领导者当以敬畏之心谨慎地管好用好它,把钱花在最该花的事项上,决不可以胡支滥用,奢侈浪费,更不可以中饱私囊,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地方乐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无异于犯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号召反四风,其实质就是“节用”。

第四是“爱人”。在上位的人要经常体察民间疾苦,切实关怀百姓生活,做到“爱民如子”。所以,过去将做官的人称作父母官。《礼记》言:“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话同古圣先贤之言一脉相同,我们应深入领会,认真践行,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五是“使民以时”。古代是农业社会,役使百姓不可违农时。如果逆天时而行,比如,现在一个领导者若不懂经济周期规律,该收紧银根的时候没有收紧,该放松银根的时候没有放松,那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造成百姓利益受损。

本章圣人之言,看似浅近无奇,然实是至理真言,用而必验。宋代大思想家、教育家程颐评赞道:“此言至浅,然当时诸侯果能此,亦足以治其国矣。圣人言虽至近,然上下皆通。此三言,若推其极,尧舜之治也不过此。”

作者简介:

蔺振华,男,1961年生,陕西省府谷县人,1983年毕业于陕西省榆林师范学校,历任中学教师,乡党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县总工会主席,副县长,县委常委、副县长,现为府谷县政府调研员。蔺振华长期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对儒家经典有更多的深入,力求知行合一,其为人为学为政在地方有广泛的好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