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论语》选解(十九)
来源: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6-05-23 15:04:26   作者:蔺振华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它是儒家的原始经典。

《论语》一书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中心思想­——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是孔子全部理论的核心,是孔子心目中为人、处世、治学、为政的最高准则。所有关于“礼”、“乐”的规范,都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理想而服务的。《论语》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历史上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在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部经典能对中国人有如此之大的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至今仍然闪烁着穿透历史迷雾的智慧之光。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孔子富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礼治德政,为实现抱负,曾仕鲁,并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从事教育。它的思想不仅主导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远播海外,受到各国的尊崇。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起源和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他们重在“社会的道德实践”,主要属于政治儒学,二是宋明理学,包括程(程颢、程颐)朱(熹)学派,陆(九渊)王(守仁)学派,还有胡宏、刘宗周为代表的另一个学派。他们重在“人伦的心性修养”,主要属于伦理哲学。

另外,有“现当代新儒学”之说,是指自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谓为新儒家三圣)以来,承接宋明理学,上溯先秦儒学,并对照于西方文化传统,面向现代社会,采用现代学术话语,整合重铸而开启了的新儒学传统,可以说是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

 

[译]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己,从政有什么难的?不能端正自身,怎么去端正别人呢?”

 

[解]

儒家主张为政要以修身为本,高尚的人格品德,是从政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论语》中,孔子关于当政者要端身正己的语录,就有三则。

孔子认为,为政就是要正人,而正人的根本途径就是正己。当政者,若能居仁由义,恪遵礼法,自正其身,垂范于大众,大众便容易归于正。如此为政,并没有多少难的。相反,如果当政者不能自正其身,立身行己,多有不端,示恶于大众,则下必效尤,何言正人。

今天,我们常会听到一些领导同志讲,现在的人如何难管,现在的事如何难做,现在的官如何难当,苦水满肚,报怨多多。然若以孔子的观点视之,造成此“难”,恐怕主要不在于他,而在于己。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