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简体 | 繁体

忠廉卫国将门风
来源:府谷县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2015-12-17 10:24:25   作者:温占满   

府州折家将家规、家风、家训初探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也有人说中国人的信仰是祖宗崇拜,不管怎么说,维系中国社会的纲常伦理,主要发端于家规、家训、家风,由家而族,由族而诸侯,由诸侯而国,这种源于古代分封制的治理逻辑,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儒家所提倡的个人道德修养和立身治国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遵循的,也是这个逻辑。

在一个崇尚宗族关系的国度,有关家规、家训、家风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特别是经由《论语》《孝经》等经典著作的论证,已经上升到了极高的理论体系。有关家风在个人身上的践行与传承,也早已树立了数不清的标杆典范,尤以“二十四孝”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至于家风在一个家族中的系统整理与有效推行,则当数《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然而,我们认为,所谓信仰,就是人们信奉并付诸实践的理念体系,这些理念、价值观、风尚是否得以有效实践,其检验标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是否博大精深,理念体系是否精妙完备,最重要的是行为上是否得到了切实奉行,反过来在实践中有没有产生持久的影响。具体到一个家族,一时的显赫靠功名,永续的豪强靠家风,检验一家之风优良与否最显著的标志应该是这个家族能否在漫长岁月得以永续兴旺,在家族繁荣过程中家风是否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2012年,十八大报告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家庭文明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掀起一股家规、家训、家风研究与建设的热潮。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这么一家将门,十一代数十位将领主政一方长达300年之久,这个家族,就是中国第一将门世家——府州折家将。他们所处的年代,是动荡无常的五代和契丹党项在边疆夹击的宋代;他们所踞的府州东以黄河为界,西北与辽、夏接壤,像楔子一样深深嵌入中原与契丹、党项激烈争锋的角逐点,也就是今天的秦、晋、蒙三省交汇处——陕西府谷。他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地域局势下,北拒契丹,西震西夏,立下了“控扼西北,中国赖之”的汗马功劳。

折氏家族在府州的兴起应从折华立祖,担任府谷镇遏使、兼守折塘关讲起,由折宗本任振武军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起步,折嗣伦任麟州刺史奠基,让府谷这块无名闲地因折氏的雄踞而于910年建县、911年升州,那一年,后唐庄宗升折宗本的孙子折从阮为府州刺史,由此开启了折氏七代十四人世袭府州最高行政长官218年的历史。

折氏家族成员几乎参加了五代两宋消灭北汉、抗击契丹、抵御西夏的大型军事行动,并充当了主力或先锋,换句话说,府州折氏的百年功业,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五个朝代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一部气壮河山的折家史更代表了一整部浩荡200多年的府州史。

折氏家族在府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将世袭地方军政长官的辉煌功业代代传承,纵使江山易主,时代更迭,而能永葆基业长青。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一个将门家族在内外形势极端严峻的情形下能够传承得如此有条不紊,无论从捍卫一边、主政一方的功业来看,还是从绵延300年、德传10余代的家业来看,这么漫长的家族史和厚重的功业、德业、家业,显然不是靠一两个或一两代人所能维系的,一定是整个家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过程中,必然形成和继承了优良的家风,而这种家风一旦形成,反过来又支撑了这个家族的兴旺。分析至此,人们不禁要问,府州折家将的家风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山西省交城县保留下来的一面清代的折氏族旗上,赫然写着:“以武立家,忠勇立世,效忠朝廷,浴血塞外”十六个大字,村里的族人说,这就是折氏的家训。让我们透过这十六字箴言,回到具体详实的历史文献、碑文、遗迹与学术研究成果,探析一番折氏家训在世世代代折家将领身上得到了怎样的践行与传承。

以武立家 保家卫国

据古书记载,府州的风俗:“地处边而民知战”“民不满十岁,皆谙武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李裕民在研究折氏家风时指出,“折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世代尚武的风气,至有折家将之称。”五代、两宋中原政权将紧邻契丹、党项的府州交由折氏这样的地方豪强世袭主政有其经济、军事效益最大化的考虑,折氏能在府州自食其力担当这一重任所凭靠的也主要是骁勇善战的武装力量。

历史上的北汉是一个投靠契丹建立起来的政权,折氏始终归附后周和宋,并助力中原政权消灭了北汉,宋太祖曾给予折家将优厚赏赐,并允诺“尔后子孙遂世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

消灭北汉后,为收复幽云,宋辽战事不断,折氏经常在侧翼发挥作用。景德元年(1004年),辽宋议和,折氏与契丹的抗争才告一段落,随后宋夏之争日趋激烈。

折氏家族五代人和党项建立的西夏政权角逐百余年,经历了数百场殊死战斗,先后涌现出折惟昌、折继闵、折继祖、折克行、折可适等优秀将领。

咸平二年(999年),折惟忠在横阳川迎头痛击李继迁,阻止了其进犯府州;庆历二年(1042年),折继闵指挥军民击退李元昊10万大军,赢得了府州城保卫战的胜利;折克行为宋守边近三十年,参加了宋夏之间大小170余遇战斗,羌人呼其为“折家父”。元祐六年(1091年),折可适率6000人机智佣兵,以少胜多大败10万夏军;元符元年(1098年),折可适击败夏统军嵬名阿埋和监军昧勒,夺取了天都山。一直到金人消灭契丹和北宋,宋与夏之争才戏剧般告终。

折家将以武立家,雄踞一方,为国为民建立了功勋,也为家族立下了功业。

忠勇立世 抚军爱民

围绕“尚武精神”,折氏形成了忠厚仗义,勇敢直率的品格。《折嗣伦碑》称:“临危致命,不顾其死,见义有勇”。《折继闵神道碑》云:“公勇于用兵而仁于拊下”。《折渭州墓志》说:“公不事权贵,不为势利所夺”。朱熹称赞折彦质“精忠壮烈”。司马光说,“尽心于人曰忠”。折氏的“忠”不仅意味着对朝廷的绝对效忠,还体现为对部将的悉心爱护、对蕃属的尽心体恤。折嗣伦碑文上有“稼穑有通政之咏,庶民无聚敛之怨”的赞誉。史书上记载,折从阮,是一位温恭长者,以孝闻名,通达边事,熟稔蕃情,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对待番属百姓。折德扆克服军费紧张困难在黄河上修桥,打通边塞与中原的天堑,发展地方经济,方便百姓商贸往来。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折继宣因安抚部属不当,据家规被削职罢免,改任其弟折继闵知府州。元昊叛乱以来,河西百姓流离失所,继闵召集流民三千户万余人,并在城北建三堡让他们安定下来,免除赋税,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继闵去世时,一千多名府州乡亲自发在城门外泣泪送别。

折继祖为官清廉,用俸禄犒赏部属、蕃族,致使无钱改葬其父,而家族人却不在奖励之列。继祖还曾借牛耕田以收获之利解决军事、行政公费。病危期间,选贤举能,不举荐自己的儿子,请求朝廷将世袭的知州授予其兄折继闵的儿子折克柔。像继祖这样拿俸禄奖励部众是折氏的一个传统,受人尊崇的是,折家人往往不在奖励范围之内。

熙宁七年(1074年),府州遭受严重旱灾,饥民遍野,知州折克柔及时向朝廷上报了灾情,并申请借粮赈灾,让府州百姓度过了荒年,挽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折可适在宁夏出征期间,得知山西民众困苦不堪,将自己仅有的田产分给贫苦百姓耕种,让他们安居乐业。他还开办盐场,产盐70万担,用其收入平衡军备开支,造福一方经济,成为当时杰出的地方“父母官”。

如果说“以武立家”是“立功”,那么“忠勇立世”是立德。折氏家族精忠报国、抚军爱民的“公心”是其上孝下悌家风在内涵上的升华和外延上的延伸,折氏的忠勇精神也得到了世人的爱戴与尊崇。

效忠朝廷 坚贞不渝

府州折氏与夏州李氏同属党项部族,同时崛起于唐末,同享世袭地方军政长官特权,但到了宋代,李氏叛宋自立,攻打中原,与府州折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形之下折氏始终捍卫中原政权的精神显得难能可贵,也正是因为折氏坚贞不渝效忠朝廷,才实现了家族的安定与繁荣。

在折氏家族,效忠朝廷,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根深蒂固的信仰和身体力行的实践。

《折德扆传》提到折氏家族“世笃忠贞”,可见折氏自扎根府州伊始就确立了世世代代忠贞不渝的家风。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辽大将韩德威率万余骑自振武南下偷袭府州,永安节度使折御卿派兵埋伏断其后路,随即领兵应敌,大败辽军于子河汊,歼敌5000余人,缴获战马千匹,契丹将领号突厥太尉、司徒、舍利等二十多人战死,生擒吐浑首领一人,大煞辽兵气焰,宋太宗派遣使臣盘问战况,御卿说“皆圣灵所及,非臣之功也”,这番表述,体现了折氏以朝廷为皈依,不居功、不自满,虚怀若谷的博大胸襟。

子河汊大捷之后,契丹窥边不止,折御卿整日练兵备战,积劳成疾,契丹主将韩德威乘虚入侵,御卿不顾病情,勉力出战,韩德威闻讯后不敢前进。折母派人劝他回去养病,御卿说:“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言毕声泪俱下,次日死在军营中,年仅38岁。皇帝哀悼痛惜,赠予“侍中”官衔。

值得重视的是,折氏以国家、社稷为重,做到家与国同生死,共患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公私不分,相反,折氏将廉洁奉公的家教贯彻到了每一位家庭成员身上。折克禧是折氏家族中的一名普通部将,在河东任职时几十年没有得到犒赏,面对同僚的不平,他说:“凡国家的东西,我们丝毫不可动,这是我们的家训。”当时边地官吏贪污成风,朝廷派人查处,大多数官员都被弹劾,只有克禧“秋毫无所奸”,人们颇为惊叹,赞赏他的清廉自慎。

折氏坚贞不渝效忠朝廷的情操,廉洁奉公的风尚,家国共荣与公私分明的辩证统一,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浴血塞外 以身殉国

折家将从唐末到南宋,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仅凭府州一隅之地顽强抗击辽、夏的进犯,并参与了抗金战争和平定宋江方腊起义。折家将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精忠卫国,为宋朝做出了英勇牺牲,书就了英勇壮烈的爱国主义篇章。

如前所述,折御卿不顾母亲劝阻抱病出征,病逝沙场,卒时年方三十八。

折惟信生性勇猛,很早就与其叔父折海超战死阵前。折惟昌勇谋兼备,在惟信战死一战中,也被射中坠马,但依然带伤上马突围,此后屡立功勋,受到真宗召见,赏识其箭术,封赏时他说:“我父亲御卿当年立功,圣上送了三十面大旗给他,到现在这些旗看起来旧了,您能不能给我新换三十面大旗,以状军威呢?”时人夸其豪迈。

折惟昌之死和御卿很相似,病中辽军截击宋军粮饷,惟昌出兵为援,“力疾领步骑屯宁远砦,冒风沙而行。时疾已亟,犹与宾佐宴饮,谈笑自若焉。明日卒,年三十七”,尽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就连出自折家将之门,传唱了千年的折太君也生动地表现了折家将的献身精神。

这些以身殉国的将领平均年龄不出40岁,为朝廷的和平稳定和府州百姓的安居乐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他们的父母、妻儿无怨无悔。这种忠贞不渝的献身精神,绝不仅仅是个别将领的意愿和情操,更代表了光照近三百年的折氏家风的可贵之处。

府州折家将家规、家训、家风的启迪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折氏家规、家训、家风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十六字家训,反复强调了一个忠字,忠于中原政权,得到五个朝代的一致信赖与重托;忠于部属百姓,得到府州军民的深切拥戴;忠于将门本职,做出巨大牺牲,捍卫一方安宁;忠于折氏家法,实现家族永续兴旺繁荣。具体而言,府州折氏家规、家训、家风至少为我们留下如下三条宝贵的启迪。

一、 家庭文明建设应顺应国家发展大势

府州折氏所历经的五个朝代,整体上还是以中原政权为主流趋势,在这历程中,就在府州边境上,虽有契丹长驱直入,夏金强势崛起,但折家将始终投靠中原政权,捍卫国家统一,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诚如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曾瑜所言,“折氏家族,世代边将。民族融合,堪称典范。维护一统,忠垂千古。”从族源上讲,折氏经鲜卑党项化、党项汉化而来,也属少数民族,这部宝贵的家史,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民族矛盾,推行民族自治,反对民族分裂,捍卫国家主权,都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比如,可以考虑将民族统一的思想贯彻到少数民族的家风之中。

二、家规、家训、家风应落实到家族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诚然家庭文明建设应从梳理、提炼、表述家规、家训、家风做起,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家庭理念应来源于实践,落实于实践。我们看到,府州折家将在家训继承和发扬过程中,英雄事迹的感召力、家族权威的影响力、上行下效的榜样力、同心同德的向心力等无不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一切都是实践导向的,正是因为折家一代代将领信奉并且实践了“以武立家,忠勇立世,效忠朝廷,浴血塞外”的家训,才有了这个家族的生生不息、兴旺发达。

三、家庭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如前所述,中国文化深受古代宗法制度和分封制的影响,祖宗崇拜、家国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府州折氏的历史就是一部折家将修身、齐家、悍边、报国的生动史实,紧紧围绕“效忠朝廷”这条主旨,他们世世代代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中华民族亿万家庭和家族的家规、家训、家风建设,也要紧紧围绕“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让家庭成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单元。

折家将“以武立家的英雄本色,忠勇立世的仁爱情怀,效忠朝廷的赤胆忠心,浴血塞外的献身精神”和府州城外的母亲河黄河一样,奔腾不息,滚滚向前,千载而下,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后人,也给我们今天的家规、家训、家风建设带来深刻的启迪。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